CCTV文化 > 视频中国 >

大漠黄沙地奋斗绽芳华暖闻热评

发布时间:2022-07-08 12:21|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网络 |  |  阅读量:5372

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保工作者

王娇,1988年出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已有7年。1987年出生的杨金丽,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晓彤于2014年加入,专注于莫高窟的“画像”...如今,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多人、产学研结合的保护队伍,其中不乏80后、90后、90后。他们在青年时代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为“保护好莫高窟,传承好敦煌文化”而坚持和奉献。

鸣沙山脚下,当泉河畔,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矗立。在敦煌研究院,有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有很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在前辈的感召下,追寻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显其能,为传承莫高窟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代代相传。

在莫高窟,时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曾说,“没有10年,你是进不了莫高窟的世界的。”刘晓彤和他的同事们致力于莫高窟第172窟的整体修复和复制,从2017年开始,预计到2023年结束;王娇参与编写了《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第二卷《敦煌石窟全集》,共30余万字,历时10余年。五年、十年的目标清单,是文物保护的时间尺度,也反映了当代莫高人青春奋斗的足迹。

文物修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品。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一锤定音”的卓越追求。要掌握遗址的细节,需要去山洞里一遍一遍的观察和验证;壁画历史悠久,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你抄袭古人的作品,你会被知道怎么做的人嘲笑。无论是编考古报告,还是修复患病壁画,还是通过临摹还原壁画原貌,“真的要磨磨蹭蹭,沉下心来。”这是老一辈莫的谈话,也是参与其中的年轻人的切身感受。

传承技术,更是精神。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莫高窟。他们在月亮上歌唱,在沙滩上行走,守护着石窟和文明,在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成绩。如今对莫高窟的保护更加精准,更加注重发掘背后的机制,这对年轻一代的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修复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杨金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帮助年轻人尽快入门,不辜负老一辈的辛苦。”如今,莫高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莫高窟“择一而终”的信仰,“夜夜梦敦煌”的火热情怀,“助人为乐,接力棒相传”的责任,却始终绵延不绝。新一代的莫正在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为敦煌文化的永久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做出努力和贡献。

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保护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长期持续奋斗、建功立业。扎根考古,深耕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成为遗产保护的有效力量。一代又一代,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事业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历史文脉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杜玉梅

热词: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