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刘广才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刘广才,郑板桥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牌手艺人、时代艺术传承人、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香港文联书画家协会委员、中国长城研究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中心委员、文化强国建党百年全国首批国画传承人、新时代文化先锋人物、献礼全国两会书画先锋人物、翰墨迎冬奥、书画新时代“全国重点推荐艺术家”、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央新影《传承影响力人物》、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行业专委会执行会长。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叙述我的书画生活
文/刘广才
古人将“静”视为一种崇高的品质、无论是为人,还是为艺
这些年,我的书画生活让我领悟到了幸福是需要觉醒的,明白了幸福其实是心里的一种感觉。只要心中有情、有爱、有信念、有阳光,那么心中隽美的风景就不会枯竭。这些年,我的书画生活倡导的总基调是:静静地写,静静地画。白天,我忙于政务、事务,时而与志同道合者品茗,畅谈时事与人生,以“丹青翰墨、广结善缘”结识了不少真诚朴实的道友,欢畅而惬意。节假日,常邀几位道友游览于江南古镇或苏杭园林之中,写生收集书画素材,吸纳大自然中精神领域的涵养。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深情地迷醉在书画诗海之领地,倾情于书画习作,遨游在诗海之中。“静静地写,静静地画”,五十多年来的勤奋与努力,种植了生机勃勃的书香花海,芬芳幽香。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为的是让自己的心绪静下来,静到能够谛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能够让那种天籁般的心声融入笔墨之中。板桥故里——兴化老家的长辈们总是对我说:写出来的字,就像写字的人,是人的另一副相貌。我信服这样的一种说法,因为我也总是认为,笔墨在宣纸上运行、幻化为字迹,挥毫染翰的人是其主宰。所以,凝固在宣纸上的字迹,一定会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映像,是作者灵魂的姿态。静静地写,会让书写者自己的心境得以真实地呈现,作为一个读书人、文化人,才能让自己坦诚的胸襟借笔墨在宣纸上再现,那应该是艺术家自我塑造出的最美好的模样!
《说文解字》对“静”的解释是“审也”。徐锴作注曰:“丹青明审也。”也就是说,色彩运用适曰静。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有更为详尽的解释:“谓粉白黛黑也,采(彩)色详宷(审)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绘)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从这番释义,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将“静”视为一种崇高的品质,无论是为人,还是为艺。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便有了闲庭信步般的从容与淡定
《周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是对坤柔的一种辩证解释,也是对“静”的一种辩证解析,说明了“静”的丰富内涵、丰富表现性以及崇高的美学品质。《韵会》释静为“澄也”,《广韵》释静为“和也”。为之,古贤都将“静”视为一种美好。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安稳下来,才能息心绝虑,才能让自己手中的一管柔毫,将“真我”挥洒于纸间。静静地写,便有了闲庭信步般的从容与淡定,便能够写得深入、写得凝练,自然摒弃了潦草,摒弃了浮夸。
静静地写,才会对自我、对时风有所反思:反思自己对风格选择的意义,反思时风流行的利弊。一位从艺者,只有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让自我更纯粹,让自我的创作更贴近本性,也更贴近艺术的本质,从而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同时,在对时风的认识与解析中,才能独具慧眼,不为种种幻象迷惑,才能从中发现哪些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哪些是反艺术本质的,才能借以为镜,做出既符合自己的心性,又能助益于自己审美理想实现的选择。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是为了追求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当今的书画论坛可谓繁荣,当下的书画家群体可谓精英麇集,然而大的文化环境是浮躁的,现实的诱惑是多元的,造成了学者心态的“迷茫”,无论是创作的同质化倾向,还是创作中的反经典、反传统倾向,都是这种“迷茫”的具体表征。支离凌乱、扭曲变态、刻意怪诞则趁势而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各领风骚的气势,却缺少站稳脚跟的底蕴,究其实质,环境之浮躁,让很多人没有了定力,也加入了盲目的、无主题的狂欢之中。
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更清醒理性地认识当下这场“热闹的狂欢”,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才能多一些“冷思考”,才能让自己多一些定力,也更能坚定自己的选择!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是为了追求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虽然与“静”相对应的“动”,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旋律,已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时极力追求的一种效果,但我还是习惯于自己的创作是一种静静的写画,写出一种静谧的美好来!当然,这种“静”绝非死寂,艺术家主观追求的“静”,是宣泄放纵的回归,是绚烂至极的沉淀。
艺术的修行与宗教的修行异曲同工
道家古哲言“静为躁君”,我想这应是金玉良言。人,只有神安气闲,方能认识事物之本质,才能超脱于俗务,不为外物所役。《大学》第一章中也有“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名言。释家则讲究禅定,而禅定就是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意境。禅定必须由“入境”开始,到“至静”,才能真正达到“寂静”的忘我、无我境界。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皆以“静”为修行的至高境界。
艺术的修行与宗教的修行异曲而同工。拿书法来说,静静地写,才能写得专注,才能写得深入,才能写出趣味,才能写出境界,才能使人的内在气质与笔墨精神高度统一。静静地写,才能得含蓄蕴藉的真义,才能把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托于毫素,并在作品中转化、演绎出个性风格。
我近年来专注于郑板桥墨竹的习作,我沉浸于“板桥风,墨竹情”那种玉树临风之美,沉浸于那股飘逸洒脱的仙气!我沉浸在那种“婉而通”的优雅境界里难以自拔,因为这种美是“内美”,是含蓄蕴藉之美,是最能颐养人的灵魂的。我想郑板桥墨竹这种独特的美感,恰恰是由其简约纯粹的书画笔法、由其一统而恒定的线条、墨韵质感决定的。要想将这样的一种美塑造得完美无瑕,书画者波澜不惊的心绪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而崇尚典雅、优美的艺术创作,当然会拒绝忸怩作态、刻意搞怪一类时髦的做派,真正做到古人所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实现“止于至善”的创作目标和审美理想。
贴近古人,贴近传统,贴近经典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人的内在气质、文化学养方能与笔墨意趣及其所能表达出的文化精神相融合,才能有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表达,才能在自然而然、养心怡神的状态下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才能追寻到内心所真正需要的美好,才能在艺术的世界里培养出满园的奇花异卉。我矢志不渝地守护着眼前的这片《郑板桥墨竹画》的园林,无论是写,还是画,都尽最大的努力去传承,贴近古人,贴近传统,贴近经典!
静静地写,静静地画,才会得天地之启示,将自然之美融入书画之中,才能得丰富而自然之趣味,才会得万千气象于毫端。静静地写画,写画出生命的美好,写画出生命的境界,那境界里,就是我最惬意的印象!同时,那也是我,对艺术之美乃至世间之美最透彻的诠释!
笔精墨妙,书画艺术的路正长,惟愿自己在今后的书画艺术与传承的路上用自律自强刻划着继续前行的历程,坚定执著地走在所追寻的康庄大道上,用幸福、快乐、健康、顺意、幸运、温暖、美好的彩带飞舞,舞出缥缈惊鸿的新天地。因此,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写,静静地写,静静地画......
(作者系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院院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